公司動態
近年來,經過我國科技人員和企業的不懈努力,國產CT機產業迅速發展壯大,我國現已成為繼美國、德國、日本之后的世界第四大CT整機生產國和出口國。以下是我國CT機行業市場分析:
我國CT機行業市場分析
“洋貨”勢頭猛烈
我國人口基數龐大,醫院數量高居全球之首。截至2008年年底,我國縣級以上醫院CT機保有量累計達6800多臺。然而,在上世紀90年代末以前,我國 CT機市場幾乎被六大CT機生產商壟斷,它們是美國的GE公司、德國的西門子公司、荷蘭的飛利浦公司和日本的東芝、島津和日立公司。
上世紀90年代,國外公司的CT技術完成了從單片、雙片到多片(128片)的革新。利用128片CT機,醫生可清晰地觀察到僅1毫米大小的乳房腫瘤。隨后,螺旋CT機的發明,更使得CT技術得到質的飛躍。進入21世紀,CT機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,國外CT機生產巨頭紛紛研制CT新產品:荷蘭飛利浦公司成功研發了SpectralCT系統(一種光子計數檢測系統)。美國GE公司推出“光速CT570HDCT”。據稱,這種以石榴石為基材的新型檢測儀器具有極好的光學特性,其可清楚地顯示腦內毛細血管的血流情況。而日本、德國的生產商也在積極開發各自的新型CT機。
這些國外生產商在我國CT機市場中尋找到了商機。目前,美國GE公司在我國成立的獨資公司——通用電氣(中國)醫療集團在中國境內的CT機年產量已達1000臺,占該公司CT機總產量的1/3,約占我國CT機市場一半份額。而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的CT機,以優良的質量逐步占領了我國高端CT機市場。據報道,西門子 CT機在2009年全國醫院集中招標采購中的中標率首次超過美國GE公司和日本三大CT機生產商,從而成為當年中國CT機市場的最大贏家。
國產機勢如破竹
1987年,上海醫療器械公司研制出第一臺國產全身CT樣機——這也是CT機國產化的前奏曲。而真正將國產CT機事業做大的是沈陽東軟公司。后者最終成為國內CT機行業的龍頭企業。
東軟公司本來是一家專門從事軟件開發的公司。上世紀90年代中期,東軟開始研制CT軟件。1997年,該公司研制的第一版CT軟件成像速度為58秒,遠遠落后于當時進口CT機的平均成像時間(15秒)。后來,東軟的技術人員對CT軟件不斷進行改進,最終使其成像速度縮短到28秒、18秒、5秒,甚至1秒之內,從而大大超越了國外對手的產品,這使國外廠商感到非常意外。
東軟醫療憑借其先進的圖像處理技術開發出國產化高性能 CT機并投入規?;a。1998年,該公司第一批50臺CT機正式投放市場后很快銷售一空。這一驚人業績令國外同行感到來自中國企業的巨大競爭壓力。由于國產CT機質量不低、價格相對便宜,從而迫使進口CT機在華銷售價格陡降。由于設備技術性能和售后服務均有很好的保障,很多國內縣市級醫院選擇購買東軟生產的CT機。
更加令人欣慰的是,近年來,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公司、武漢高科機械設備制造公司、深圳瑪西普醫學科技發展公司、杭州華源伽瑪醫療設備公司、天津松華機電公司等國內企業陸續加入到CT機生產行列。他們的生產范圍涵蓋了從單片、雙片、多片CT機到螺旋CT機等各類市場熱銷的CT機產品。
令人鼓舞的是,近年來,我國企業自主研制生產的CT機已成功開辟了海外市場。據報道,沈陽東軟醫療集團生產的螺旋CT機于2003年獲美國FDA批準在美國上市。當年,該公司向美國出口了454臺螺旋CT機,總價值高達5238萬美元。2006 年,該公司CT機出口總值達6283萬美元。
隨著國內CT機生產商的陸續加盟,我國已成為繼美國、德國、日本之后的世界第四大CT整機生產國和出口國。據統計,2008年,我國CT機出口總額高達2.28億美元。2009年,雖然面臨世界金融危機,我國CT機出口仍然保持增長態勢,全年CT機出口總額達2.32億美元,成為國內醫療器械產業的增長亮點。
需求增勢持續
據有關部門統計,我國CT機細分市場的情況是:16層CT機占40%;128層CT機占26.67%;雙層CT機占10%;6層CT機占6.67%;64層CT機占6.67%;其他類型CT機合計約占10%。
目前,我國三級醫院基本上都配備了CT機,有些三級醫院已完成CT機的更新換代;而國內僅38%的二級醫院配備了CT機;至于廣大一級醫院(尤其是鄉鎮衛生院),由于經費制約而較少配置CT機。但是,隨著國家對基層醫療衛生領域扶持力度的加大,后者有望成為近幾年醫療成像設備采購主力。而由于國產中低端 CT機性能與質量不斷提升,且與進口產品相比具有價格優勢,它們在爭取國內眾多一二級醫院訂單方面,具有很強的競爭力。更多相關CT及市場分析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《2015-2020年中國CT機控制箱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》。